▲8月30 日,航拍銅鼓縣大塅鎮天柱峰景區。境內青山綠水、丹霞紅巖、群峰聳立,森林覆蓋率高達95%。攝影丨江西日報記者洪子波
江西新聞客戶端訊(江西日報記者洪懷峰)青山,碧水,輕煙,人家。初秋時節,走進銅鼓縣,目之所及,處處山巒疊翠,生機盎然。
大山深處的永寧鎮興源村,林木繁茂,云鎖霧繞。“山美,水甜,空氣好。”來自廣東的游客楊菲一家四口,在村里看山,望水,覓鄉愁。
村民潘昌榮發現,游客絡繹不絕,昔日冷清的村子,近年來煙火氣漸濃。搬出的村民紛紛“歸巢”,他們拿青山綠水做文章,建民宿、辦農莊等。
世代靠山吃山的潘昌榮發現,不砍樹,也能致富,在村里務工,加上房租、土地流轉等進賬,一年純收入有6萬余元。
時光回溯,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時指出:“綠色生態是江西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一定要保護好,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水平提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
一個定向領航的難忘時刻,一句心懷家國的殷殷囑托,成為銅鼓縣干部群眾踐行“兩山”理念的堅定決心和鏗鏘行動。興源村從賣木頭到賣風景,村民吃上“生態飯”,正是來自綠水青山間的“銅鼓”回響。
▲8月31日,無人機航拍的昌銅高速銅鼓段。氣勢如虹的高速公路宛如騰飛的巨龍穿越青山之間。攝影丨江西日報記者洪子波
鐵心護綠,系統治理不斷子孫路
每天清晨或傍晚,銅鼓縣永寧鎮的居民謝淼良,都會與左鄰右舍相約,來到家門口定江河邊的游步道散步。一路上綠樹相伴,沿途還有干凈漂亮的廁所、設施齊全的濱河休閑廣場等。
“以前兩岸居民生活污水直排入河,生活垃圾也倒在河里,水體又黑又臭,氣味令人作嘔。”謝淼良目睹了定江河的變化。這是銅鼓縣多年來,鐵心護綠,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取得成效的生動體現。
銅鼓縣地處贛西北邊陲,是典型的山區縣,有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20余座,林地面積200多萬畝,分布在全縣91個村。我省五大河流之一修河的源頭也在銅鼓縣境內。
在黨的十八大之前,銅鼓縣曾存在林木砍伐嚴重、生產生活污水處理簡單、河道非法采砂屢禁不止等問題。
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為了修復生態,銅鼓縣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關停近百家小、散、亂竹木加工廠,婉拒了36個不環保的億元項目,同時恪守“生態、耕地、水資源”三條紅線,2009年開始,銅鼓縣縣、鄉兩級政府積極引導廣大農民封山育林,“十一五”開始,封山育林從引導變“鐵律”。全面推行林長制和河長制,在這一過程中,堅持走群眾路線,全縣區劃成306個森林資源管護網格,聘請460名護林員,實現對轄區內山頭、地塊全覆蓋。
“巡山的時候見到猴子、野雞、麂子等野生動物并不稀奇。”說起生態環境的好轉,護林員魏復其滿臉的自豪。僅去年銅鼓全縣完成人工造林4622余畝,造林合格率100%,年度新增封山育林1萬畝,修復退化林2.49萬畝。
治山更兼理水,銅鼓縣為呵護修河,在全縣實現縣級、鄉(鎮、場)級、村級和水庫河長制全覆蓋。
除了依靠群眾、發動群眾,銅鼓縣創新生態修復司法保護機制,對于盜伐、濫伐林木等刑事犯罪案件,將被告人能否恢復生態環境作為變更強制措施及定罪量刑的重要考量因素,破解了“毀林者服刑、荒山依舊在”的難題,同時抓住“關鍵少數”,對領導干部自然資源保護離任審計,實行“一票否決”。
曾接受審計的永寧鎮黨委書記吳明兆坦言,這清晰傳遞了銅鼓縣對待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明導向,為官一任,切不可犧牲環境換政績。
久久為功,銅鼓縣的生態家底因此更厚實了,天更藍天了,水更清了,大地更綠了。數據顯示,去年銅鼓縣國考、省考斷面和集中式飲用水水質達標率100%;森林覆蓋率達88.04%,位列全省第一;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達7萬個/立方厘米,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9.7%,銅鼓縣因此被譽為“天然氧吧”。
▲銅鼓縣永寧鎮坪田村生態茶園。攝影丨江西日報記者洪子波
潛心轉型,“兩山”路徑越走越寬
“我村1000余人,有山林4.8萬余畝,山上禁砍樹、禁挖礦、禁捕獵,河里禁挖砂、禁捕魚,我們干啥、吃啥?”如何處理好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高橋鄉花山村村民胡祥生的疑問頗具代表性。這也是銅鼓縣干部群眾,必須要找到的答案。
既不沿邊,又不靠海,常住人口僅11.47萬人,勞動力有限,不適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加上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國土面積占比57.97%。這對銅鼓縣的發展帶來不小的挑戰。
“越是困難,越要保持生態立縣戰略定力,招商引資,絕不能什么菜都往籃子里裝!”縣委書記李勇軍語氣堅定。
怎么辦?探索與思考中,銅鼓縣干部群眾從“兩山”理念中找到答案:“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
銅鼓縣干部群眾豁然開朗。是呀,“魚逐水草而居,鳥擇良木而棲。”誰不愿意到綠水青山的地方來投資、來發展、來工作、來生活、來旅游?從這一意義上說,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
思路一變天地寬。于是,銅鼓縣充分挖掘生態價值,強化“生態+”與“+生態”理念,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工業,培育森林康養、林下經濟等新業態,推進中藥種植、加工、銷售等上下游產業融合發展,并運用信貸、擔保、貼息、發展基金等方式進行金融扶持,派黨員干部駐點為前來投資的客商“當保姆”,解決流轉山林等難題,與省林科院、江西農業大學、浙江農林大學、北京同仁堂等科研院校和知名企業合作,以加強科技支撐。
福建客商溫敏學就是眾多奔著掘金林下經濟而來的其中一員。“靈芝、羊肚菌、青錢柳等,對種養環境要求苛刻,我跑了全國很多地方,最后發現銅鼓縣的生態環境可以匹配。”溫敏學目前在銅鼓縣流轉了幾萬畝山林,在林木樹干栽植鐵皮石斛,林地則種植黃精、竹蓀、靈芝、羊肚菌等,目前已完成投資8000萬元。
無獨有偶,湖南客商周其亮先后三次走進銅鼓縣,最終選定大塅鎮,投資16億元,創辦了湯里文旅康養度假區。
“這里森林覆蓋率高達96%,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高達10萬多個,年平均氣溫16℃。溫泉72℃,并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元素,沒有比這更適合發展康養的地方了。”周其亮說,做好“生態+”康養這篇大文章,在銅鼓縣大有可為。
除了森林康養、林下經濟風生水起,近年來,銅鼓縣還充分發揮良好生態資源優勢,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去年,銅鼓縣緊扣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筍(竹)精深加工三大支柱產業發力,發展富硒茶葉、中藥材(黃精)、竹筍等主導產業,建成富硒示范基地9個,新增茶園種植面積875畝、中藥材面積8400畝。特別是黃精產業,種植面積目前已達到5萬畝,年產值超2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黃精之鄉”。
今年1月至8月,銅鼓縣新簽約符合“生態立縣”項目20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0個,總投資41.82億元。今年年初,銅鼓縣還在全省率先落實碳匯項目開發,預計年均可實現收入4000萬元。今年6月,投資20億元,占地面積218畝的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園已經開工;今年9月,投資21億元,占地249畝的電子信息產業園三期已開工。
一個個項目簽約落地,一個個項目開工建設,猶如一顆顆“金種子”在銅鼓縣扎根生長。銅鼓縣“兩山”路徑也由此越走越寬。
初心為民,“紅綠融合”讓鄉親們日子有奔頭
銅鼓縣不僅有“生態綠”,還有“老區紅”。銅鼓縣是秋收起義的源頭之一,作為全國一類革命老區,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達1.8萬。
為了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銅鼓縣近年來在綠色轉型發展過程中,不忘初心,利用生態旅游涉及面寬、輻射面廣、帶動性強特點,傳承“老區紅”,做活“生態綠”,開發“紅綠相融”業態,賦能鄉村振興,讓老百姓生活走上越來越有奔頭的路子。截至目前,銅鼓縣已成功創建公益村街、滸村新街等40個美麗宜居示范村。同時,結合秋收起義線、湘鄂贛革命根據地“一線一區”的實際,將縣內多個鄉鎮旅游資源串點成線,連線成片,全縣已形成紅色傳承、長壽康養、民宿體驗等各具特色的旅游路線。
受惠于此,高橋鄉梁塅村迸發出強大的內生動力,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闊步前行。駐村第一書記方玉彪是參與者、親歷者和見證者。
“6月以來,我們村最多一天同時接待了15批次共900余名游客。”今年適逢秋收起義95周年,方玉彪成了村里的大忙人,他充當義務講解員,一邊向游客講解村里的紅色歷史,一邊不忘向游客推薦梁塅村。
梁塅村地處修河源頭,是湘鄂贛邊界山區村,山林面積2.04萬畝,耕地面積1100畝。全村357戶1260人,是“十四五”規劃省定重點幫扶村。史料記載,湘鄂贛銅鼓縣蘇維埃人民政府駐梁塅梁家祠達兩年之久,投身革命的梁塅英雄兒女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
近年來,該村依托山環水繞的生態環境,挖掘紅色資源,打造集學、勞、游、宿、食為一體的紅色研學基地、引進黃精種植、江南人參、瓜蔞、羊肚菌等生態農業項目等,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中小學團隊、研學公司、文旅企業紛紛前來打卡踩點,對接合作。如今梁塅村山區變景區、村民變員工、農事變體驗,顯現出強大利益鏈接效應,新增農家樂、民宿、休閑農園等經營主體8個。山窩窩的梁塅村不僅美起來了,還富起來了。2020年梁塅村集體收入15萬元,人均純收入6900元;去年村集體收入28萬元,人均純收入1.5萬元;今年預計村集體收入可突破50萬元,人均純收入預計可達2萬元。
梁塅村華麗變身,在銅鼓縣并非個案。永寧鎮坪田村憑綠色資源與紅色資源豐富,每年吸引游客10余萬人。游客在村里體驗打糍粑、插秧、摸魚等活動,還能品嘗有機蔬菜。有了旺盛的人氣,村里發展就有了活力。目前,該村已發展超市、土特產店、農家樂、民宿20余家,初步形成了60畝藥園、800畝果園、1000畝茶園、1萬畝竹園的種植規模,先后引進果業企業、中藥材種植加工企業進駐。村集體經濟從以前的欠賬500萬元到現在盈余50萬元。
“我們可以向游客售賣筍干等山貨,林下種植黃精,養殖山雞山羊等,村集體經濟有分紅,大家的腰包都鼓了起來。”村民羅桂珍說,現在家家戶戶實現了持續增收。
記者手記:
綠水青山成幸福靠山
因城東有一巨石,色如銅,形似鼓,擊之有聲,故名“銅鼓”,這是銅鼓縣縣名的由來。銅鼓縣自古山清水秀,儼然一顆鑲嵌在贛西北大地璀璨的“綠色明珠”。宋代大文學家蘇軾點贊銅鼓縣的山水:“帶水清,泉石透。”
這片土地的百姓,世代靠山吃山,主要以砍林伐竹為生,但一度因濫砍濫伐,山荒了,水黃了,鳥飛了。痛定思痛,從“十一五”開始,銅鼓縣確立了“生態立縣”。歷經16余年的堅守,收獲了國家生態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國家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等一張一張“金字招牌”。
其實,銅鼓縣的“金字招牌”遠不止于此,“中國紅豆杉之鄉”“中國長壽之鄉”“中國寧紅茶之鄉”“中國茶業百強縣”等等。這不僅折射了銅鼓縣生態資源優渥,更是對銅鼓縣干部群眾,保護生態環境付出的肯定。
銅鼓“響”起來了,好生態引來天下客,他們或來投資、或來興業、或來旅游、或來康養。特別是隨著蒙華鐵路和大廣、昌銅、銅萬三條高速穿境而過,距離南昌、長沙、武漢車程均在1至2小時左右,其交通區位日益凸顯。
山清水秀、康養長壽,銅鼓縣正成為南昌、長沙、武漢和宜春乃至周邊省份旅游、休閑和康養的勝地。近年來,銅鼓縣旅游人次不斷增加,旅游收入不斷遞增。2020年,全年接待游客846.6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1.1億元;2021年,全年接待游客1013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1.2億元。鮮活的數據表明,銅鼓縣賣木材已成歷史,賣風景、賣生態漸入佳境。
“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不斷在這片綠水青山得到印證。銅鼓縣越來越多的干部群眾,從身邊生態變好而帶來的生產生活變化中,接受了“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這一樸素的真理。
牢記囑托,青山作證,綠水青山已成老百姓幸福靠山;感恩奮進,老區不老,風景這邊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