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財經頻道《經濟半小時》欄目播出《“農業芯”打開致富門》,展現了乳山花生品種升級、質量提升、助農增收致富的故事。
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在北緯37度的膠東半島腹地,全國第一批花生生產基地縣乳山,也迎來了豐收的喜悅。
正在跟村民宋文鍇交流的人叫李瑞國,是乳山市種子工作管理站站長。每年秋收時最忙碌的人,除了收花生的村民,就要屬李瑞國。作為種子工作站站長,李瑞國的工作就是給村民們推薦品質好、產量高的花生品種。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品種繁多,有文獻記載的有540個品種,優良品種30個。在現貨流通中,從果形上,可以將花生分為普通型、多粒型以及珍珠豆型;從籽粒大小上,可以分為大花生、小花生;從用途上分,可以分為鮮食型,油料型、加工出口型等。
乳山當地具有悠久的花生種植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0年前。通過不斷發展,乳山大花生聞名中外,花生制品出口量膠東地區排名第一,穩居全國縣級排名前茅。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花生品種出現退化。
眼見著同樣種花生,別的農戶種出的花生品質高、價格好,自己家卻不行,這讓宋文鍇焦急萬分。他下定決心,在去年改種了新品種。宋文鍇算了一筆賬,原來種植自留種畝產最高700斤,改種了新品種以后,畝產能達到1000多斤,家里的三畝地加起來,能多收1千多斤。按照今年當地出口型花生收購價每斤4.1元計算,改種后多收入近4000元錢。
村民改種的成功,讓李瑞國很有成就感。但要說邁出改種這一步,李瑞國也曾糾結良久。新品種在當地是否適種,產量能否增加,誰也說不好。但種子錢卻要真金白銀掏出去,所以此前不少種植戶都跟宋文鍇一樣,寧可收成少點,也不愿意嘗試新品種。
為了提高村民們種植優質品種的積極性,李瑞國他們想了個辦法,鼓勵企業跟村里簽收購訂單。這種模式受到了歡迎,一方面,農民減少了投資,同時收購也有了保障;另一方面,企業收到了好的花生品種,又推廣了優良品種。
?張曉,是乳山一家花生食品企業品質管理部的負責人。隨著花生大量收獲,她也開始忙活起來。去年,她所在的企業跟東南塂村種植合作社簽訂了花生種植收購協議,為了保證收購品質,她最近總往地里跑,查看花生的質量。
張曉所在的企業,生產花生食品30多年,其中35%用于出口,每年花生需求量在一萬噸左右。最近幾年,乳山本地出口型花生根本不夠用,訂單多的時候還要到外面去收花生。
原來,乳山之前主要種植的出口型花生品種是2003年審定的花育22號,種植面積大約10萬畝。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受消費市場影響,加工企業對出口型花生的果形、口感、油酸比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老百姓自留種也因選種不標準、種子混雜等問題,品質、產量不能滿足收購需求。一邊是高品質花生企業收不夠,干著急。另一邊是種植戶手里老品種賣不出,沒錢賺。改種品質更高的新品種迫在眉睫。
據張曉介紹,為了讓村民更直觀地觀察新品種花生的長勢情況,她所在的公司在自有的基地劃出了一塊地方,專門種植了各種新品種花生,村民可以根據花生的長勢情況,自己去選擇種植哪個品種的花生。
在張曉看來,最好的推廣就是要讓種植戶“看得見、摸得著”,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企業以低于市場的價格賣給農戶種子,免費提供有機化肥給農民使用,再以高于市場的價格收購優良品種。既保證了品種專一,也給村民創造了致富的條件。
這里是乳山花生新品種試種基地,10畝地上種植著12個花生新品種。從青島趕來的陳靜,是山東省花生研究所研究員。陳靜從事花生育種研究工作已經20年,眼下,正在乳山試驗推廣種植的“花育955”就是他們團隊花了近十年時間培育的。據陳靜介紹,“花育955”這個品種屬于山東傳統大花生,從產量上來講,這個品種經過不同區域的實驗和對照相比,能增產10%以上,產量能達到650公斤。?
陳靜這次來試種基地,一方面要跟蹤花生的長勢,另一方面需要取樣回去做品質測試。通過測試數據來看,“花育955”的各項指標,也讓陳靜團隊對未來的推廣有了更大的信心。
陳靜所在的山東省花生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是我國唯一的花生專業研究機構,包括“花育955”在內,至今共登記了200余個花生品種。
花生育種并非易事,優異種質缺乏,是制約花生高產抗逆育種的關鍵問題。有了這些“源代碼”,科研人員會依據生產需求,制定相應的培育目標,選擇品質優良的親本進行選育,從雜交繁育到通過國家試驗進行新品種登記,這個聽起來簡單的過程,往往需要8-10年之久。
為了檢驗花生新品種的適應性,我國在山東、河南、河北、吉林、遼寧等地布局了近25個試驗點。眼看著一個優異新品種的孕育、出生,從無到有,從試驗田到生產應用,這個過程讓科研團隊倍感自豪。目前,山東省花生研究所還在繼續培育新的花生品種,為品種的迭代做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