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梅縣區陰那山茶園景區,漫山遍野的茶田綠意盎然,充斥著茶香的微風在山間穿過。扇形的山坡上種植著一簇簇茶樹,呈現出一種別樣的線條美。太陽照射下,鮮嫩的葉片折射出瑩潤如翡翠的光,靜待茶農們采摘。
陰那山制茶廠廠長李泗賢告訴記者,“現在正是采制春茶的好時候,2000多畝茶田已經陸續進入采摘期,主要的茶葉品種有單叢茶、金牡丹、金萱茶等。”
茶田間,茶農們頭戴遮陽帽,肩挑采茶桶,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一邊有說有笑,一邊嫻熟地將柔嫩的茶葉摘下,裝滿兩大桶后再運回陰那山制茶廠。李泗賢說:“我們從3月16日開始采摘春茶,平均每天可以采收近900斤茶葉,繁忙時采茶的工人有70多個。”
“春茶自造始開嘗,色味甘新氣芬馥。”一片新鮮茶葉要經過多少道工序才能一杯成為馥郁芬芳的茶?緊鑼密鼓生產的陰那山制茶廠揭曉了答案。
制茶廠門前的空地上,工作人員將剛采摘好的茶葉鋪開晾曬,這是制茶的第一步——曬青。“把茶葉放在太陽下晾曬至葉片顏色變暗,隨后開始搖青,將茶葉香氣進一步釋放。在適宜的溫度下經過4到6小時的發酵后要殺青,也就是炒熟,這樣可以固定茶葉的香型。”李泗賢指著制茶機器介紹,“之后還要揉捻、烘焙、挑選、烘干、打包裝罐,茶葉才算制作完成。”
正所謂“高山云霧出好茶”,據《嘉應州志》記載,“州境山高石露,故產佳茗,而以清涼、陰那、三臺諸山所產為最。”得益于突出的生態優勢,陰那山所產的茶葉品質良好,其中陰那山金螺春榮獲廣東名優茶特等金獎。
據了解,地處蓮花山脈(韓江上游)茶葉產業帶的梅縣區,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擁有高海拔的山區和半山區,種植茶葉的光、溫、水、氣、土壤等自然條件優越。同時,客家茶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農民素有栽種茶樹和制作茶葉的習慣,是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廣東生態茶園區域品牌縣。
數據顯示,梅縣區茶葉種植面積5.54萬畝,年產量2700余噸,綜合產值14.6億元,已培育出陰那山、雁南飛、健神、駿琿、洞天碧茗、嘉園等茶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