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溪鄉,素有“銅鼓東大門”之稱。這里是國家級生態鄉鎮、紅色蘇區、湘鄂贛邊際重要人文鄉鎮,也是蘇東坡當年詩贊泛游地。這十年,帶溪鄉實現了黨的建設、經濟發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民生事業和基層治理全面發展;是帶溪發展效益最好的十年;是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的十年;是幸福指數提升最快的十年。
十年跨越趕超推動了發展動能裂變
“發展第一要務”的堅持始終不變
一是經濟指標穩步增長。堅持“工業強鄉”不動搖,實現實體經濟與總部經濟雙招引。截止目前,完成財稅收入7150萬元,為2012年財稅收入的9.3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萬元,是2012年的4.5倍。2022年,引進總部經濟企業30家,新引進落地企業4家,投資8300萬的銅鼓隆泰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已竣工投產,年繳稅300萬以上。二是產業發展提檔升級。探索推廣“一引領兩帶頭三參與”產業發展模式,發展觀光農業、家庭農場,打響柳溪民宿、新豐雞蛋、紅群西瓜、西村羅漢果等特色農業品牌,建成高嶺、紅群、西村扶貧車間,緩解了“本地企業少、就近就業難”的困境。
十年以民為本實現了民生福祉質變
“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始終不變
一是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10+2”扶貧政策全面落實,2個深度貧困戶實現整村退出,全鄉265戶889人實現全面脫貧。“十三五”期間,累計投入資金6452.58萬元,完成農村通組公路56公里,建成通車橋梁15座,建成村級光伏發電站2個,建成易地搬遷安置點13個,安置貧困戶131戶477人,同步搬遷戶79戶307人,涌現出“賣蛋書記”李長庚、“帶貨第一書記”范瑩、“奪刀少年變扶貧先鋒”易政勇等先進事跡人物。
二是鄉村振興持續推進。全力抓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完成返貧致貧監測84次,監測人口209人,納入三類人員管理12戶48人。投入鄉級財政資金300萬啟動集鎮人行道改造工程,新建集鎮雞鴨集中養殖點1個,投資90萬元的學習廣場完成建設,全力拆除集鎮亂搭亂建和危舊房4000余平米,拆除違章搭建鐵皮棚26個。
三是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投資1.2億元的奉帶公路全線通車,投入4000萬的高速路口—柳溪段220國道沿線示范帶全面美化,投入500多萬元的污水處理管網全面改造升級,投資100余萬元的集鎮自來水改造提升工程和投資300多萬元的集鎮老舊道路提升改造工程全面完成,率先在全市創辦垃圾回收“綠色銀行”,完成了鄉衛生院新建、鄉敬老院改建、鄉中心學校擴建等項目。
四是疫情防控穩控有效。在近年來疫情防控持續高壓的態勢下,堅持“內防反彈、外防輸入”總策略,全力推進全民接種,截止目前,帶溪加強針的接種率達93.82%,位列全縣第一。堅持常態化防控,創新設立“鄉-村社-網格-微網格”四級防控體系,將全鄉36個網格細分為102個微網格,實現黨員聯戶、包干到人。今年3月以來,帶溪的三個路口核酸便民服務點共200余人參與輪流值班,3個點位同時運行40天,2個點位同時運行60天,高速路口服務點運行190天,用干部的辛苦指數換取了群眾的安全指數。
十年爭先創優帶動了干部理念轉變
“激情干事創業”的擔當始終不變
一是基層基礎愈發夯實。鄉鎮、村“兩委”換屆高質量完成,全力抓好基層黨組織“三化”建設,堅持開展“黨建紅網格、連心大走訪”,建立完善“百姓檔案”工程,探索創新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局面。樹立“擔當實干”的選人用人導向,建立鄉人才驛站,強化“賽場選馬、一線礪才”,積極推薦干部到“六個一線”跟班鍛煉,提高政治素養和綜合能力。二是紅色基因薪火相傳。深挖紅五區蘇維埃政府舊址、紅五軍十四縱隊駐扎地等紅色資源,建成革命女烈士張水秀故居等紅色教育基地,收集整理《帶溪紅色人物故事會》8期,拍攝了《寧死不屈的共產黨員張水秀》微黨課和情景劇,讓紅色基因在傳承中煥發新時代光芒。
征途漫漫從頭越,奮楫揚帆向未來。站上新起點,帶溪鄉將矢志不渝、篤行不怠,全力打造開放、創新、美麗、幸福新帶溪。